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日一习话】促进文明互学互鉴 增进各国睦邻友好
发布时间:2024/6/20 9:14:51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闭本页]

习近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

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民众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汲取彼此优秀的文明成果,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为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为辽阔的地区合作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地区交流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2001年6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明确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成立23年来,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组织已由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涵盖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共计26个国家的大家庭,成员国人口总数接近全球1/2。这充分印证“上海精神”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获得了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下,上合组织架设起一座连接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友谊之桥,成员国间青年、妇女、智库、媒体、民间友好等各界别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妇女论坛、儿童画展、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教育周、联合考古、媒体团走访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努力为各国人民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创造平台。以联合考古项目为例,自2009年起,中国西北大学考古团队深入中亚多国,追寻古丝路遗迹。他们与当地专家紧密合作,分享文化遗址线索和研究成果,共同发掘和研究文物,为古丝路文明的传承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也续写着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同时,中国积极向各成员国提供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和“汉语桥”夏令营名额,支持拓展上合组织大学培养专业和院校规模,定期邀请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参加科研交流,为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夯实深厚的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更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筑牢民心相通的人文纽带。我们要与各方共同努力,积极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继续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等领域合作,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本期特约专家:冯子珈 北京工业大学

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清丰县融媒体中心 豫ICP备202102292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2000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2 版权所有 清丰网
举报电话:0393-7239188 举报邮箱:qingfengwok@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