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郑州,暑气蒸腾却难掩盛会的热烈。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26个国家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在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下共话合作与未来。而在这场国际对话的舞台上,一抹来自濮阳田野的“麦香”,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惊艳了世界——聂氏麦秆画,这位从黄河岸边走来的“非遗使者”,在峰会特设的河南非遗精品展中,成为了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一、麦田里的艺术,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步入河南非遗精品展展区,聂氏麦秆画的展位总能第一时间抓住访客的目光。背景墙上,一幅巨型喷绘还原了濮阳麦子丰收时节的盛景:金色麦浪翻滚着涌向天际,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仿佛能听见麦粒碰撞的沙沙声。而在这片“麦田”之上,“让艺术点亮乡村”的中英文标语格外醒目,既道出了麦秆画与土地的深厚联结,也传递着中国非遗扎根乡土、拥抱世界的胸怀。
展位中央,一件件麦秆画作品错落陈列,既有描绘牡丹盛放的《富贵吉祥》,花瓣层叠间透着麦秆特有的温润光泽;也有再现雄鹰飞翔的《高瞻远瞩》,用深浅不一的麦秆肌理勾勒出雄鹰的磅礴气势;更有融入现代设计的《丝路驼铃》,驼队的剪影在麦秆的光影中仿佛正缓缓穿越沙漠,呼应着上合组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核。
“这些真的是用麦秆做的?”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媒体代表忍不住伸手轻触作品表面,指尖下的麦秆纤维细腻而坚韧,历经熨烫、剪裁、粘贴的层层工序,竟化作了比丝绸更灵动、比油画更富肌理的艺术语言。当得知这些作品的原料不过是田间常见的麦秆,从收割、脱粒到晾晒都由匠人亲手把控时,他眼中的惊讶化作了深深的赞叹:“中国农民的智慧太了不起了,把最平凡的东西变成了最珍贵的艺术品。”
外宾参观聂氏麦秆画
二、外交官们的“麦秆情缘”: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峰会期间,聂氏麦秆画的展位前总是排着长队。科威特驻华大使贾西姆·纳吉姆驻足良久,他的目光在一幅《唱丰收》作品上停留了许久——画面中,沉甸甸的谷穗上几只小鸟飞翔,漂亮的尾羽由数千根麦秆片丝儿粘贴而成,金黄与棕褐交织的色彩渐变,栩栩如生。贾西姆·纳吉姆观后连连称赞,他还详细询问了麦秆画的制作工序,当听到“一幅作品需要耗费数月,仅熨烫麦秆就需反复调整温度”时,他倍感震惊:“真正的艺术,从来都离不开耐心与坚持。”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马金达·贾升和则对一幅描绘佛教故事的麦秆画情有独钟。画中,菩提树下的佛陀神态安详,麦秆的自然纹理恰好勾勒出袈裟的褶皱,朴素中透着庄严。“斯里兰卡,我们也有用棕榈叶制作工艺品的传统,”他握着国家级传承人聂远征的手笑道,“看来不同文明对‘自然馈赠’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着,他主动提出合影,还特意让助手记下作品细节,“我要把这份来自中国乡村的艺术带回国内,让更多人看到这种神奇的创作。”
最热闹的场景发生在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公使曼苏尔·阿里·梅蒙来访时。这位对中国非遗颇有研究的外交官,一眼就认出了麦秆画中融入的“一带一路”元素。你看这组《中巴友谊树》,用麦秆的深浅表现树叶的浓淡,就像两国的友谊,在岁月里愈发深厚。“聂远征指着作品解释道。曼苏尔·阿里·梅蒙听得入神,不仅当场邀请聂远征到巴基斯坦举办展览,还掏出手机添加微信:"我们要保持联系,让麦秆画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新纽带。”
这样的互动在展会上不断上演。聂远征的微信好友列表里,一夜之间多了二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粉丝”,有媒体记者想深入报道麦秆画的故事,有智库学者希望探讨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还有外国友人直白地表达喜爱:“我要把濮阳的‘金色’带回家。”
三、从田间到峰会:一根麦秆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站在聚光灯下的聂远征,身上还带着黄河泥土的气息。这位年逾六旬的非遗传承人,自幼跟着父辈学习麦秆画技艺,一手“熨秆如纸”的功夫练了五十余年。“小时候跟着大人到田里收麦,别人嫌麦秆扎手,我却觉得它金灿灿的好看,聂远征笑着回忆,”那时候哪想到,这庄稼地里的‘废料’,能走到今天的国际舞台。”
聂氏麦秆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濮阳一带的民间艺人将麦秆煮染后编织成简单的图案,作为节庆装饰。而真正让麦秆画从“民间手艺”跃升为“艺术创作”的,是聂家几代人的坚守与创新。聂远征的父亲聂承兴首创“多层粘贴法”,让平面的麦秆画有了立体的层次感;到了聂远征这里,他又融入油画的光影技巧和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让麦秆画既能表现宏大叙事,也能刻画细腻情感。
“传承不是守旧,是让老手艺跟上时代的脚步。”聂远征指着展位角落一组年轻人设计的麦秆画文创产品说,那里有印着麦秆纹样的笔记本,有做成书签的迷你麦秆画,还有结合现代家居的装饰挂件。这些产品一亮相就被外宾争相购买,“你看,一根麦秆能变成艺术品,也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
如今,聂氏麦秆画已带动濮阳当地200多户农户参与制作,其中不乏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前觉得守着几亩地没出息,现在跟着聂老师学做麦秆画,不仅能挣钱,还能把咱濮阳的麦子卖到全世界,这心里别提多自豪了。”一位年轻的学员在电话里告诉聂远征,话语里满是兴奋。
麦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峰会落幕时,聂氏麦秆画的展位前仍有不舍离去的访客。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智库专家在留言簿上写道:“这些麦秆画里,有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有东方文化对自然的敬畏,更有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追求。”这句话,或许正是聂氏麦秆画走红上合峰会的深层原因——它用最朴素的材料,讲述了最动人的故事:关于土地与艺术,关于传统与创新,关于中国与世界。
返程的车上,聂远征翻看手机里与外宾的合影,微信提示音不时响起。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郑州街景,手里摩挲着一根刚从濮阳带来的新麦秆——这根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的麦秆,即将在他的手中,开始一段新的创作。或许是一幅描绘上合成员国风光的长卷,或许是一件融合多国元素的摆件,但无论是什么,它都将带着黄河岸边的麦香,带着中国非遗的温度,飘向更远的地方。
在文化交流的长河里,聂氏麦秆画就像一叶载满麦香的小舟,从濮阳的田间地头出发,正乘着上合峰会的东风,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而那根看似平凡的麦秆,也在匠人的手中,续写着属于东方美学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