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濮阳日报》以《“五基联动”强根基 治理蝶变谱新章》《“党建+共治”解锁社区幸福密码》为题,刊发清丰县城关镇、城西街道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经验做法。
“党建+共治”解锁社区幸福密码——清丰县城西办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绘就高效能治理新图景
今年以来,清丰县城西办立足群众立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锚定社区治理新方向,深化“党建+共治”基层治理融合创新实践,通过系统化举措,全力营造和谐宜居社区环境,持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组织筑基 延伸服务末梢
选优配强楼道长队伍。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楼道长)”五级组织体系,通过“个人自荐、居民推选、社区推荐、社区党总支审查、街道党工委审批、楼道公示”程序,在9个小区选聘300余名楼道长。履行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矛盾调解、文明创建、为民服务五项职能,依托便民服务卡发放、“我的楼栋我清楚”敲门行动,精准对接特殊群体需求,化解民生诉求。
构建矛盾化解档案馆。整合网格员、志愿者、物业等力量,通过数据筛查与上门走访,建立数字化“家情”档案1.58万份、矛盾纠纷专项档案179份。按纠纷类型实施“ABC三级风险定级”与“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100%。
深化网格“蓝朋友”品牌。依托网格员“零距离”优势,常态化排查自建房、“三合一”场所等重点区域安全隐患,开设“城西网格里的蓝朋友”视频号,累计制作并发布消防安全、反诈宣传视频26期。打造“网格+文明实践”融合模式,联动开展义剪、义诊、心理辅导等公益活动,惠及残疾人、独居老人等群体。
多元协同 构建社区服务新生态
打造全龄友好型共享空间。功能集成化建设,建成含共享书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科普教育室等6类功能区的复合型空间,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实现全龄友好覆盖。活动品牌化运营,开展非遗手工体验、“邻里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一个自由、舒适、充满活力的共享空间。
创新基层民主协商机制。议事平台升级,居民议事厅实现“纠纷调解+民生议事”双功能融合,建立“提议—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流程,累计解决物业服务、小区基础设施改善等民生问题44项,化解邻里纠纷102件、信访矛盾5起,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培育专业化志愿品牌。坚持“一社一品”,持续拓展社区红娘志愿服务队、星光“一助一”志愿服务队、“面对面”妇女就业信息互助服务队、“五心”先锋志愿服务站4个志愿服务队(站)服务内容,打造18个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社区红娘”志愿服务队吸纳热心红娘50余名,招募单身青年400余人,牵线搭桥150余对,迈入婚姻殿堂16对;星光“一助一”志愿服务队从原来的88人增加至108人,吸纳专业技术能人23人;“面对面”妇女就业信息互助服务队与151家中小企业建立联系,发布用工信息286条,帮助妇女成功就业189人次;“五心”先锋志愿服务站开展社区义诊、义剪、清洁家园、安全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320余次,推动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老少共托 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打造暖心社区食堂。以春晖社区为试点,成立清丰县首家社区餐厅小冶家社区食堂,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及双职工家庭老人的“吃饭难”问题。通过提供安全可口的餐食(日均堂食80余人次)、外送服务(日均配送90余份)及线上预约等精细化服务,辐射周边12个小区,实现养老事业与银发经济的有机融合。
构建多元养老体系。围绕社区养老,整合多元化养老服务资源,引进“红心”长者公寓项目,现有22名老人入住。围绕智慧养老,同步搭建“15分钟生活圈”“红心到家”2个线上平台,60岁以上老人扫码即可获取24小时紧急帮扶及12小时生活服务(含助浴、陪诊等10余项服务)。围绕社区养老,以社区为单位不定期开展免费午餐、健康义诊等适老化服务,配套适老改造设计,保障老年人安享高品质晚年生活。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社区教育服务创新,联合6家教育机构开展3期“益趣成长”公益课堂,覆盖60组家庭,构建“家校社”育人体系;加强安全防护,开展4期防溺亡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由团县委专业团队驻点,强化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
“五基联动”强根基 治理蝶变谱新章
清丰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李欣
近年来,清丰县城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核心,通过“五基联动、四化赋能”,破解老旧城区失管漏管难题,交出了一份具有城关特色的社会治理答卷。
强基固本 锻造基层党建
“红色引擎”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通过多元形式建强基层党组织,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拓展党建阵地,实现“从无到有”。以“一核多元”党建为主线,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率先在21个无物管小区试点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在不调整原有组织关系的前提下,吸纳120名能力突出、熟悉社情、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真正把“红色堡垒”建到群众家门口。整顿软弱涣散,实现“由弱变强”。将软弱涣散村整顿列为“书记工程”,党政主要领导包保督导,制订专项方案;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动员乡贤能人返乡献策;建立“动态监测—精准施策—成效巩固”闭环机制,2024年顺利完成闫石庄村、张庄村2个村的整顿提升。组建片区党委,实现“聚力成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社区层面整合25个相邻老旧小区成立片区党委,通过成立“红色物业”实现无物管小区服务全覆盖;在农村层面打造“强村示范辐射型”“产业联动型”片区党委,统筹土地、资金等要素。例如,闫石庄村通过土地入股、北关村通过资金投入合作运营新型墙体材料项目,预计年增收35万元,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发展模式。
提基蓄势 淬炼治理队伍“硬核力量”
以多元化队伍推动基层治理社会化,有机整合群众需求、社会资源与内生力量,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建立志愿队,织密服务网络。在城关镇原有街巷长制、三色花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三长六队”志愿服务体系,吸纳服务人员400余人,针对群众需求开展“三长六队进万家”活动。3月以来,全镇累计收集民意220条,解决问题90件,涵盖矛盾调解、安全排查等领域。锻炼后备军,夯实人才根基。持续做好村党组织后备力量筛选工作,通过自荐、推荐、部门联审,筛选带富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青年,形成短、中、长期人才梯队,满足基层长远发展需求。对后备力量组织培训、谈心谈话,帮助提升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通过村“两委”主动交任务、压担子,让后备力量提前跟岗进入状态,参与村级事务,积累工作经验,打好群众基础。发动“自管家”,激活末梢治理。以群众自治填补基层治理空白区域,在各村(社区)挖掘热心公共事务、熟悉周边情况的群众观察员50余名,及时报告并调解身边矛盾纠纷。引入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邀请市场经营者、专业人才投身便民服务,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文化广场闲置空间发展“夜市经济”,并将爱心发屋、育苗自习室等便民功能嵌入社区服务,共同搭建综合便民服务站。目前,已与6家企业、16名行业专业人才建立合作,举办各类便民活动20余次,参与解决民生问题8项。
拓基创新 构建制度规范“治理闭环”
坚持制度创新与法治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搭建“城议”平台,推动群商共治。创新推行“城议·周末议事”机制,实行“干部‘找事’—集体‘说事’—定期‘议事’—为民‘办事’”四步议事工作法。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场所,通过周末错时服务,累计解决民生诉求3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培育社区品牌,彰显治理特色。立足5个社区差异化需求,打造“一社一品”党建品牌矩阵。幸福社区构建“爱心共享”体系,设立爱心超市、爱心发屋等便民服务点;和睦社区创建“家和邻睦”品牌,专项建设养老托幼、妇女关爱功能室,通过品牌引领,社区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完善票决制度,精准对接民生。出台《关于村级民生实事票决制度的实施意见》,在18个行政村严格执行“需求征集—项目票决—实施监督—验收评议”全流程管理。每年聚焦交通、医疗等6大领域,由村民自主选定2至3项重点工程,实现“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将工作任务数字化、具象化,让民心向背在“事上见”,把群众“心上事”变为政府“上心事”。
强基为民 激活基层网格“神经末梢”
立足省委“党建+网格+大数据”工作指示,提升基层网格精细度,实现专业化治理。突出网格群众性,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深化网格体系建设,在乡镇层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升级工程,在原有专业网格员队伍基础上,吸纳群众代表等社会力量,组建514个“微网格”单元,覆盖辖区所有街巷、小区及楼栋,与社区党委、村小组形成交叉管理。强化网格专业性,提升精准治理水平。创新网格分类,针对辖区建筑、金融、物业等12类行业集聚特点,建立差异化“专属网格”管理体系。优化服务供给,制订行业专属治理方案,既实现部门归口管理,又破解条块分割难题,提升治理协同性。增强网格联动性,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整合执法资源,联动城运、警务、城管等常驻力量,组建“红蓝行动”联合巡查组,常态化开展夜查夜巡,重点整治居民区、“三合一”场所的消防通道占用、“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
夯基垒台 打造便民平台“服务矩阵”
遵循数字时代基层治理规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程度。多元共治,构建居民自治新格局。完善自治组织体系,以紫竹苑小区民主议事会为样板,在全镇组建30个居民议事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实现无物管小区全覆盖。创新议事机制,推行“问题收集—协商解决—效果回访”闭环工作法,累计化解纠纷20余起,采纳合理化建议40余条,形成了“党员示范引领、群众积极参与、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空间再造,升级党群服务功能。盘活闲置资源,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使用高效化”原则改造党群阵地。四合楼村利用闲置村室开设孝心大食堂,日均服务90余名高龄老人。南关村将村室二楼改造为电商直播间,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余元。凤鸣社区将闲置功能室对外开放,开设读书室、健身房等项目,以多样化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治理中枢。建立基础数据库,完成辖区租户信息普查,对接公安、政法数据平台。创新管理模式,东关村“统租统管”系统已纳入120套出租房,实现房源星级评定、线上签约等全流程管理,先进经验面向全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