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清丰风光清丰风光
清丰县:小红薯“链”出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5/6/30 9:04:14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闭本页]

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在清丰县,小小的红薯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清丰县让红薯这个“土疙瘩”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红薯栽苗正当时。在清丰县固城镇张曹村的红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里,一派繁忙的育苗景象。来自该县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带领20多位育苗工人,按照技术规范,对50个红薯品种有序开展施肥、起垄、小区划分和栽苗等工作。

农技专家 晁豪:20亩实验示范基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实验示范,看看它的长势、后期产量,适不适合我们清丰县种植。如果适合的话,我们明年把这些好的品种优中选优,推广给农民。

育苗工人 王九菊:每天科学家跟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俺,怎么种好,这一天挣百十块钱也挺高兴的。

得益于黄河故道独特的自然条件,清丰县培育的红薯壮苗以茎秆粗壮、抗病性强而闻名,年育苗能力达10亿株,已成为全国红薯种植的重要种源基地。

清丰县乜庄村党支部书记 程党伟:大家好,我现在在清丰县纸房乡乜庄村,我们生产的红薯粉条、红薯粉皮就来自我身后这一片红薯地。

走进清丰县乜庄村的红薯地头,村党支部书记程党伟正在向直播间热情推介村里的红薯粉条。这个有着悠久粉条制作历史的村庄,曾经受困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2022年,程党伟创办标准化红薯粉条加工厂,不仅掌握了核心加工技艺,更解决了村里百余人以及残疾群众的就业问题,还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优质红薯,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发展。

车间工人 程现军:在这儿干了一年多吧,这活儿也行,也不累。挣多挣少挣点儿钱,能补贴家用。

清丰县乜庄村党支部书记 程党伟:我们还计划再推出红薯干、红薯粉等衍生产品,通过红薯加工,带动更多村民走向致富道路。

产业发展的故事同样在清丰县韩村镇续写。在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出土的红薯分拣、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自2013年创办至今,“小农丫”已走进全国百余家大型商超,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让清丰红薯的名号越叫越响。

车间工人 邓晓利:我在这儿装红薯,分拣红薯。钱也不少,我也不累,也轻巧。

车间管理 马瑞平:我们车间现有固定工人80多人,主要分拣、打包等一类的工作,年出货量3000多吨。

在濮阳雪汇总部的现代化车间里,数不清的红薯正在流水线上完成一场华丽变身。

作为我市老牌企业,雪汇推出的“花式烤薯”和“麻薯方糕”两款红薯雪糕,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惊喜,更开辟了红薯精深加工的新赛道。

河南雪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峰:用清丰红薯泥开发的两款雪糕,一个花式烤薯,还有个麻薯方糕,一经上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对拉动清丰红薯产业起到了一个有力的助推,还有品牌的推广。

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开发,清丰县的红薯产业正在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全县红薯种植规模已达10万亩,年产量2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6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清丰县红薯产业链链长 赵勋强:我们以产业链思维,不断推进红薯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逐步形成“育苗、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来源:濮阳新闻

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清丰县融媒体中心 豫ICP备202102292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2000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2 版权所有 清丰网
举报电话:0393-7239188 举报邮箱:qingfengwok@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